微博和信息的机会成本

11 月 21, 2009

现在人们对“微博”这个名字开始逐渐熟悉起来,比起绕嘴的Twitter,“微博”更本土化,再加上有“博客”在之前的铺垫,理解起来倒不难。

微博优点在于它的轻薄、快捷。在它的对比下,博客变的臃肿起来,更多时候,记录一段话,要比写一篇文章容易的多,更多人从博客转向微博,借助短小精悍的它依然可以满足自己发布想法、被人关注的欲望。博客承载了太多的意见,写一篇好博,要酝酿很久,除非内容能支撑起一篇文章,否则为了一两句话发篇博客,有点小题大做。

新媒体——微博,分解门户信息。面对信息过盛的状况,订阅自己关注的内容无疑能帮助减轻浏览信息的负担。过去上网没啥可看,现在能获得的太多了……门户网站也许该变变了,未来网民们要的是垂直化、个人化的信息,网络应用朝工具化方向发展。

不过微博到了国内,似乎味道也变了。归根结底是它没有脱离论坛的缘故,或者说中国用户对论坛的一往情深,致使产品设计人员无论搞什么样的社交类产品都还得遵循论坛得游戏规则。就拿时下炒的够热的新浪微博来说,虽然乍看像twitter,但实质还是论坛的结构:列表页、详情页,好像看帖子一样,微博轻薄不再。老汤换新瓶,底层逻辑仍旧复杂,未来再想减都难。

最后说为什么要让信息展示变的更简洁。只有这样,用户才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信息。浏览信息存在机会成本,当在阅读一条信息时,很可能错过了另外一条,而那条也许就是你最感兴趣的。这很好理解,所以我要说,简洁,简洁,再简洁。

微博悄悄改变的不仅是信息载体,更重要它将带来一场互联网信息使用习惯的变革。


我来第1个赞

8 条评论

  1. 微博不微~期待围脖能有个分组功能,然后猛然间就变成了web IM~

  2. @elya,我觉得这事迟早得发生。在中国,想做简洁实用的产品,是每个产品设计人员的心声,但老板不同意,就得老老实实把“标配”的功能全加上。事情都是被我们自己搞复杂的

  3. 国内的微博和国外twitter,同样都是140字。形式上都是大同小异的。不同的是各自心态不一样,twitter是真真具备开放意义的一个平台,而新浪微博则相反,不开放并且以后也不会开发的一个平台。

  4. @马平凡,在国内做产品普遍缺乏一颗开放的心。都想一家独大搞死竞争者,与国外一些成功产品的思路刚好相反。有钱大家赚,我只用我的优势资源打造我最优势的业务,这是开放平台的思想。让更专业的人在我平台的基础上做产品,不仅不会受打压,反而会获得更大成功。

  5. 你说得的确是这样。但是微博总负责人认为网民的素质还没到那种层次。 @波西米亚

  6. 应该说总体的网民素质还是有欠缺的,但针对某些产品的用户的素质也就未必那么低

  7. 论坛情节,在这点觉得LZ目光如炬。

评论已关闭。